【淨零大挑戰】減碳技術瓶頸多 學者籲產學合作解決碳排問題

2022-09-05 11:33 記者 余采瀅

陽明交通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講座教授蔡春進呼籲產學合作共同研發技術,逐步解決碳問題。 記者林澔一
陽明交通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講座教授蔡春進呼籲產學合作共同研發技術,逐步解決碳問題。 記者林澔一

極端氣候越發強烈,減碳成為全球共識。歐盟提出「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將對進口的高碳排產品課徵關稅;台灣最快2024年也將開徵碳費,對產業未來勢必發生重大影響。減碳浪潮來襲,學者呼籲產學合作研發技術,逐步解決碳問題。

台中市環保局上周五在聯合報系舉辦「台中市空品改善暨淨零碳排研討論壇」,包括台中市環保局長陳宏益、陽明交通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講座教授蔡春進、Gogoro副總經理郭錦程、台中精機廠總管理處經理謝容等人,產官學界齊聚一堂,探討節能減碳、改善空污作為,以及邁向2050年淨零碳排。

歐盟開第一槍課徵碳關稅,台中精機廠總管理處經理謝容坦言,台中精機以外銷歐洲居多,歐盟課徵碳關稅,公司確實面臨極大壓力。公司全面啟動「碳盤查」,盤查內部耗能、溫室氣體及產品碳足跡, 盤查後就要瘦身「減碳」,並與上下游廠商一起節能減碳,打造綠色供應鏈。

謝容表示,公司也積極研發產品,像是公司的塑膠機原本是油壓式,10多年前全面改走全電式,可省下約7成電力,提供客戶低碳節能產品。

謝容提到,如果減碳仍不足,會啟動「綠電轉供」,在還未安裝太陽能板的廠房裝設太陽能板,蒐集下來的綠電可以出售賣給光電廠,需要時還可以碳中和,相當彈性。

蔡春進表示,減碳是國際趨勢,台灣不落人後,準備施行碳費制度,收費制度仍在擬定。

不過,國內減碳技術卻遇到很多瓶頸。 蔡春進說,「碳捕捉」指的是收集與封存二氧化碳的技術,其中二氧化碳封存技術極為重要, 將排放的二氧化碳分離,並將其壓縮後,輸送至合適的封存地點進行封存,使二氧化碳與大氣隔絕,減少排放至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過去科技部委託成功大學在苗栗頭份永和山做「二氧化碳地下封存」可行性評估,遭地方抗議, 建置二氧化碳封存場址有所阻礙。

蔡春進說,另一條路就是「碳再利用」,將二氧化碳資源化,轉化為固碳化學品,不過減量微乎其微,因此不能只單靠再利用,還是要靠封存,減碳之路極具挑戰。他呼籲產學合作共同研發技術,逐步解決碳問題。

相關報導

電力排放係數居高不下的難題,除了靠再生能源,也可考慮核二、核三延役。圖為核二廠。...

【淨零大挑戰】水電資源總量管制…氣候治理 應納投資環評審議

2022-12-06
企業推動減碳、甚至淨零碳排的目標當作一回事,但也衍生「碳焦慮」現象。圖為中油高雄...

【淨零大挑戰】針砭淨零轉型政策…陽光行動 讓台灣慢慢在變好

2022-12-06
面對二○五○淨零的減碳壓力,台灣內外交迫,連最重要的減碳法源和碳定價都還沒下文,...

【淨零大挑戰】立法牛步 台灣碳定價紙上談兵

2022-12-06
邁向淨零的關鍵除了產業轉型,從產品設計、製造到回收融入淨零思維,也要從節電、提升...

【淨零大挑戰】排碳領先減碳…節電無具體規畫 用電降不下來

2022-12-05
台灣2050淨零困境 製表/鄭朝陽

【淨零大挑戰】政府藍圖卡關…電力排碳係數高 不利產業出口

2022-12-05
耗電的半導體產業已成台灣的戰略產業,政府鼓勵半導體等製造業擴大投資,能源結構的火...

【淨零大挑戰】淨零關鍵 2030減碳目標須加嚴

2022-12-05
二○五○淨零路徑及關鍵策略今年三月公布後,沒有進一步的具體規畫,外界直指產業用電...

【淨零大挑戰】淨零排碳路徑出爐8個月 沒進展

2022-12-05
再生能源及電動車充電站搭配儲能系統已成趨勢,圖為台北市大直的NHΩA.TCC樂群...

【淨零大挑戰】儲能當標配 發展綠能一條龍

2022-11-15

【淨零大挑戰】循環杯租用 催生出新產業鏈

2022-11-15